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世界各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通用特征,同时也展现着独特的中国特色。它不仅是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的过程,还包括要素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的过程。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“农业现代化”构想以来,在不同历史阶段,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所面临的问题各有不同。我国相继进行了水利化、机械化、电气化、化学化、生物化、信息化等方面的实践,旨在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安全,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,并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。当前,我们要适应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,重点加强科技赋能,完善农业基础设施,加快农业产业链融合,完善强农富农政策,齐心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更大进展。
加强对"种业芯片"、信息技术等科技的支持,提升农业创新链的竞争力。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顶端,拥有最高的科技含量,对于提升农业质量、效益和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。自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》以来,尤其是实施了《种业振兴行动方案》,我国的种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。育种速度加快,培育了一批优质品种,粮食年产量连续多年超过1.3万亿斤,农产品生产量和品质也有了显著提升。然而,我国的种子产业仍然存在着生产技术相对滞后、育种研发投入不足、部分品种依赖于外部资源以及产品竞争力相对薄弱等问题。因此,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,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专业化、商业化的育种创新体系,推动"种业芯片"高质量发展。与此同时,在现代农业建设中,信息科技的赋能也至关重要。我们应该广泛应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5G等现代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,大力发展智慧农业,提升农业创新链的竞争力。
加强耕地、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巩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,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,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建设成高标准农田,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目前,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9.18亿亩,需要不断加强林地、草原、湿地、水域等耕地共生生态系统建设,提升耕地修复和治理的精准性,提高耕地综合治理的效能,并完善所需经济补偿和激励机制,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和优质耕地的数量得到确保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我们应该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,统筹利用涉农资金,优化农村水资源配置,不断加强水利设施、农机等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基础装备的支持,巩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。
推动农业产业链融合,构建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。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。只有将农业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储运、销售和服务等各环节有机地链接起来,建立紧密关联、高效衔接、协同发展的整体,才能促进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为此,我们应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参与产业链,壮大延伸农业产业链,推进农业经济集群的发展。同时,需要优化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,建立内部约束和信息共享机制,加强内部融合,提升农业产业链的韧性。此外,还需要深化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,强化金融和产业链的协同作用,降低农业产业链的经营风险,解决小规模产业主体面临的融资难、融资成本高、融资速度慢等问题。
完善农村支持、农业发展、农民福利和农村富裕的政策,促进共同富裕。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始终以农民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。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功实现,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支持和生活保障政策体系。这些政策的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,通过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政策、科技政策、保险政策、金融政策等措施来改善农业和农业产业的经营环境,促进农业产业的振兴,支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乡村产权体系,加快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。此外,还应着力发展和壮大乡村集体经济,支持和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、资金、技术、生态和劳动力等自然和社会资源,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就业创业环境,开拓农业创业就业空间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不断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、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,确保绝大多数农民能够全面参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,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成果,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。